知识社区网站有哪些,企业知识社区的三大优势,项目大巴网赚论坛

有人说,知乎、豆瓣这种不挣钱的公司是互联网的羞耻,然则,我想说的是:现在险些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本质上都是卖流量挣钱,这才是互联网的羞耻。我们自诩信息文明,然则,那些真正通过人们大规模协作产生了高质量信息的地方,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说明,在信息时代,我们还不够文明。

着实,远在Quora/知乎建立之前,就有一场伟大的互联网实验延续至今,这场实验,就是「维基百科」。本质上,维基百科和Quora/知乎要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若何用分布式协作的方式打造出一个重大的动态的「互联网知识库」。只是,Quora/知乎更进一步,有了更强的交互,也让介入者有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以说,Quora/知乎是比维基百科更为庞大的「知识生态系统」。

那么,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知乎生态系统,并不属于知乎公司,相反,知乎公司只是知乎生态系统上的一个角色而已,这个生态系统上更主要的角色,着实是那些高认知且热爱分享的用户。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一群热爱分享的人,这些高能量用户一定会找一个平台栖身,他们之以是选择知乎,是由于知乎正好培育出了适合他们的「环境」。

一个庞大系统,往往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基于简朴规则频频迭代」天生的。维基百科和Quora/知乎这两种模式之以是能取得成功,就是由于,二者的「底层规则」足够简朴。

维基百科是:以词条为中央,开放编辑;知乎是:以问题为中央,竞争回覆。

对于前者,看法是头脑的基本单元,以是,词条自然相符人们熟悉事物的习惯。开放编辑让知识生产从「中央化」走向「分布式」,并信赖,一群业余爱好者的频频优化可以到达不输于专业人士的效果。固然,维基百科也不是一味信赖民主,他们也有资深的维基人经受管理员,以「对冲」民主的风险,这也是制度设计中要害的一环。

对于后者,我以为:人类文明之光,始于瞻仰星空,人类知识大厦的一步步建成,正是由「问题」驱动的。由于好奇,人类一定有问题,同时,又不能容忍问题没有谜底,以是,「问答模式」加倍相符人性。知乎有两个异常著名的「黑话」,一个叫「谢邀」,一个叫「怒答」。「谢邀」是谦逊的显示:我乐于回覆你的问题,但我不敢自诩比你厉害,我反而要谢谢你「看得起我」让我回覆,同时,我也要谢谢你,提出了这么好的问题。至于「怒答」,有时刻是想表达「这个问题太好了,不答不行」的强烈情绪,有时刻则是由于看到别人回覆得太差了,不得不站出来「维护正义」。固然,「维护正义」这种情形,另有更好的「黑话」来示意,好比「实名否决第一」、「实名否决最高票」,最有趣的是,这种人「实名否决」完了,自己就成第一啦。这就叫「竞争式回覆」,充分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你可以以为,这叫「虚荣心」,也可以以为这叫「正义感」,但不管怎么说,异常相符人性。

以是,什么叫好的「底层规则」,就是不需要任何注释说明,你看一眼就知道这个平台的规则是什么,然后,你只要玩起来就会上瘾。说实话,在知乎写出一个好的谜底异常辛劳,没有壮大的「内在动力」是不能能坚持下去的。

这里,我们再说一个维基百科、知乎这种平台的优点,那就是:内容的「杠杆率」高,也就是说,天生内容的「启动成本异常低,后续收益稀奇大」。好比天涯模式,杠杆率就比较低,发帖者需要写很长的内容,回复者的器械却很短。维基百科就不一样,只需要抛出一个词条,就能吸引一堆人前仆后继为之奋斗,知乎愈甚,一个问题可能只有十几个字,然则,后面的回覆却是动辄上千字,还能到达上千条。

这是否意味着想做一个知乎这样的平台异常简朴,只需要照抄「问答模式」就行了,然后,把「黑话」也照抄一遍?并不是。

昔时,和知乎一样,想学习Quora模式的公司至少有二十多家,按理说,这么多公司竞争,一定会发生一场大战,但事实上并没有。知乎完全没有理他们,这些公司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有消逝,一个不剩,这就是为什么知乎一起走来看上去稀奇顺连个竞争对手都没有的缘故原由。

「规则简朴」只是最基础的要求,为了保证内容不停「优化」而不是「水化」,还要加上另外一个器械,那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这个器械说出来稀奇虚,但对知乎而言,却是异常着实的。许多用户并不知道知乎的价值观是什么,但你把价值观说出来的时刻,他会由衷地说一句「对,就是这样」。这才是好的价值观,不是嘴上喊的口号,而是已经融入到知乎生态系统的血液里。

然则,让「价值观」融入血液,没有任何速成的设施,只能拿时间去磨,以是,那些耐不住寥寂经不起诱惑的公司都消逝啦。

知乎于2010年12月19日最先运转,用户内测花了40多天,2011年1月26日正式上线,一直接纳「约请制」,纵然知乎微博的谈论区和邮箱里塞满了索要「约请码」的留言和来信,甚至在淘宝上知乎约请码被炒到了120元一个,知乎都没有开放注册,直到2012年10月,知乎才最先思量这个问题,并于2013年3月完成了从封锁约请制到开放注册的转变。正是这种执着的坚守,打下了知乎的基础,使知乎受益至今。

文化公司是做什么的,文化公司经营范围

那么,知乎到底在坚守什么?着实很简朴——「专业」、「认真」、「友善」。

固然,许多人可能对知乎的「专业」不屑一顾,以为一定没有「中国知网」专业,这里,我们要为知乎正名。

学术圈是若何保证「专业」的?靠的是「偕行评议」。知乎是不是一个面向学术圈的网站?很显然不是。就算接纳「约请制」,许多时刻,其内容,也是写给外行看的。那么,面临外行,就不能再用专业术语啦,得用民众能听懂的语言,然则,又不能在这方面走得太远,走得太远,内容就会严重「水化」。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不是把一个尺度坚持到底,而是同时使用两套尺度,却很好地维持了「平衡」。知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实现了「专家评议」和「民众评议」两套尺度的统一。有许多国际名校的博士都喜欢在知乎上写谜底,他们的谜底不仅是写给民众看的,还要写给其余学校的博士看。为了学术尊严,他们不敢写得太水,否则就会有其余博士站出来「实名否决」他的谜底,然则,为了照顾民众,他也不敢太学术化,而是只管把语言变得浅显易懂。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就是专门在「专业知识」和「民众认知」之间「搭建桥梁」的,这种人,就是先生。从这个角度讲,知乎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教育」的属性,虽然知乎公司没有养任何一个先生,甚至这家公司基本不懂教育。然则,没关系,知乎社区是一个生态系统,知识公司只是其中一个角色而已,他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够了,他不会的,有人来做。

说完专业,说说「认真」。认真就简朴了,知乎上的优异谜底往往动辄几千字,引经据典,图文并茂。除此之外,另有人为了一个简朴的问题,往返过招几十次,频频争论,不知疲倦。若是在别处,可能有人会谈论说「不就是个简朴的问题吗,你那么认真干嘛」,然则,在知乎,人人会尊重「认真」的人。写长文这件事是需要不停的「正向激励」的,这份认真,作育了「知乎风」。

最后说说「友善」。「专业」、「认真」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是知友们自动维护啦,然则,「友善」的维护,则需要知乎公司历久介入,绝不松懈。我想,应该所有的知乎大V都被惩罚过,人人每一次都气忿不已,最后照样忍了。这里,我得为知乎公司说句话,大V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自己的言论自由受损,然则,知乎公司必须对社区的整个环境卖力,以是,没法做到百分之百公正,宁肯错杀,不能漏过,以「防微杜渐」。事实上,知乎大V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民众人物」啦。哪一个「民众人物」未曾蒙受委屈?这「正是」着名的价值。能学到这一课,大V们也不算亏损啦。

简朴的规则+清晰的价值观,构成了知乎社区的「环境」,接下来,用户们就要在这里完成「进化」啦。事实上,「价值观」只能粗略地告诉用户,知乎不迎接什么,然则,详细到一个问题,怎么问,人人才乐于回覆,详细到一篇回覆,怎么写人人才会积极点赞,没有人清楚地知道。不外,这没有关系,人人可以向差别的偏向探索,一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就是拥有足够的多样性,然后,经由一段时间,优异的问题和回覆就会被沉淀下来,其他人看到这个偏向是对的,就会往这个偏向靠拢。然则,人人的相似度太高了,就会有人探索新的偏向,这些创新中,又会有一些被保留下来,成为新的尺度。这个历程异常像「自然选择」:人人朝差别的偏向「创新」,相当于「变异」,但只有适合环境的「变异」被保留下来,然后,其他人就会向优异答主学习,于是,优异的「性状」得到了「扩散」,之后,继续「变异」,继续「被选择」,继续「扩散」,频频迭代,就完成了进化。

着实,除了「专业」「认真」「友善」,知乎另有个隐藏的「价值观」,那就是「同等」。

这种「同等」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知乎用户和知乎公司是同等的,人人都是知乎社区的一部分,只不外各司其职而已,知乎社区不是知乎公司的私有财产,而是所有人配合的家园。否则的话,你没法注释,为什么这么多人在知乎社区「无私」奉献,由于这儿原本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也因此有了很强的分享输出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知乎大V和知乎普通用户是同等的。知乎上没有「粉丝」,只有「关注者」,人人支持的是你的内容而不是你本人,以是,你越是大V,在输出内容的时刻越要慎之又慎,哪怕对方是一个关注量为零的人,只要指出你的错误,你都得虚心接受。没有人可以依附身份压制其他人,以是,每个人都能在知乎各抒己见,多元化的看法都能被看到。

可以说,同等的精神激发了知乎社区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整个��区欣欣向荣。

到这一步,我们算是把知乎社区的整个运行机制梳理了一遍,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知乎这种平台,有没有可能介入到一个更伟大的事情中,好比,人类知识大厦的重修?

我们不妨提出一个问题:人类的知识,是否有一天,能够被真正互联网化?

我之前的文章就提到:书籍这种载体,对知识而言,太不合理啦。知识自己是无形的流动的,书籍作为知识的容器,大大限制了知识的种种可能性。人人刷知乎上瘾,看书却不会上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是由于书上的器械太难,知乎的器械简朴,而是由于,看书你只能随着作者的思绪走,刷知乎却可以凭据自己的思绪找内容。以是,知识自己不应该被「封装」,互联网自己就是知识的载体,不需要其余载体。固然,由于人脑容量有限,以是,人脑中的知识不得不被「封装」,但每个人封装的器械可以不一样。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端的知识看成「知识云」,然后,把每个人的头脑看成一个个「终端」,当无数的「终端」和一个「云」举行交互,也许就是「脑联网」的未来。像知乎现在这种样子,可能只是具备了「云」的雏形,但已经融合了许多人的智慧,人人从社区吸收知识,重组之后,又反哺社区,于是,云在进化,人也在进化。

这才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真正想象,而不仅仅是卖点流量~

本文来源于自互联网,不代表n5网立场,侵删。发布者:虚拟资源中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5w.com/60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虚拟资源中心虚拟资源中心网络小白
上一篇 2020年6月21日 06:36
下一篇 2020年6月21日 06:3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电话: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