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作者 / 嘉栖

近几天,“入冬”许久的电影市场引来了一波久违的引进片定档之热。

《毒液:致命守护者》《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海王》及《胡桃夹子与四个王国》多部引进片陆续宣布定档。

但我们从微博、微信等当下主流社交平台上共享喜讯时,有一个曾经以海外影讯傲然挺立于行业的网站——时光网,似乎冷寂了许久。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事实上,自2006年成立之初,时光网便以影讯立足,尤其是最为新鲜的海外影讯,成为国内最早的电影网站;如今,12年倏忽而过,时光网恍若被互联网的浪潮留在远处。

对比同期崛起的豆瓣能以评分体系屹立于行业,时光网现今除了电影资料数据库之外似乎并无明显优势。

兴衰有时离不开时代浪潮的推动。时光网兴起之时,正是博客兴盛伊始,而当下则是社交移动媒体的天下;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仅为26.2亿元,而今年票房有望突破600亿大关。

匆匆十数年,可见其身处的中文互联网世界和电影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此之中的时光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它又该走向何处?

兴,立于市场空白

知乎上有个问题——“时光网是怎么发展壮大的?”其中马锐拉的回答或许可以拿来参考,毕竟在众多知乎网友中他也最有发言权。

作为互联影库(时光网前身)的创始人,即时光网曾经的元老级人物,他提到了关键的两点:一是当时没有一个以电影为核心的网站,要查电影资料只能去各个门户的娱乐频道或者干脆去IMDb;二是用心和专心。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此外还有一点,他提到了自己在2006年时为时光网制定的蓝图和战略重心。当然,关于时光网创业时期的细节我们无从厘清。不过此回答写于2011年,不知道今时今日马锐拉看到如今的时光网会作何感想?

话说回来,时光网的崛起,确实是时势使然。回想2005年,随着新浪博客的发布,中文互联网世界进入了web2.0时代。世纪之交,顾小白、李霄峰等第一批网络影评人的论坛时代分崩瓦解,新一批的影评人们开始以博客为阵地,舌战春秋。Magasa、大旗虎皮、木卫二等至今仍活跃的影评人早期便是互联影库的用户。

2005年,侯凯文创办了时光网,并于2006年收购了互联影库和电影博客,进行了资源整合,一个全新的“时光网”于当年上线。

在新的时光网背后,有着强大的影视数据库。事实上直到如今,这也是时光网最为傲人的筹码,充分诠释了什么叫用心和专心:其已拥有超过20万部的电影资料及130万影人资料,是全球除IMDb之外的第二大影视数据库。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再加上较为全面、专业、及时的电影行业影讯的发布,2008年开放了电影院信息和放映时间查询,2009年推出电影推广,使时光网成为国内第一个以电影为核心的服务网站,填补了当时市场的空白。

此外,创业之初的时光网还具有一些“迷影”气质。在还是PC网络盛行的年代,人们热衷于通过“长篇大论”来抒发心意,亦或是由此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人们也会通过各类群组进行有效社交。

时光网作为拥有博客、会员社区的电影网站,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电影爱好者们的社交场所。他们往往活跃在时光网的各大群组之中,各类影评也以博客的形式发布在时光网上,其中不乏一些较为专业的影评,这也使时光网获得更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某位如今在做编导的时光网老用户就告诉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她当年有几篇影评被推到过首页,为此还兴奋了好久。

而正是这些早期的拥趸,使时光网在商业之外逐渐形成了更具粘合性和人情分的“情怀”品牌效应。这样的一股凝聚力,其壮大和消散与之后时光网所经历的浮沉,不无关系。

误,源于转型蹉跎

转折来自2010年。

那一年的10月,时光网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被短暂关闭。关于那场风波,始终没有官方回应,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因为其经常diss国产影片而被要求整改。一个较为明显的改变就是在这之后重新上线时光网逐渐走上了更为温和的商业化道路。

不过此次事件也证明了时光网的强大凝聚力。不少老用户都对时光网的“消失”耿耿于怀,有网友表示“每天都会习惯性地登上去,看看有没有回来。”也有网友称其原来的时光网老群组成员会去豆瓣建立临时小组,等待时光网归来。

而时光网在正式回归之后,被置顶在首页的一封致用户信,也让不少忠实用户看得”热泪盈眶”。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同时因为这一次风波,时光网也吸引了一些较为年轻的潜在用户。可以说在危难之时,“情怀”滤镜让重新归来的时光网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此外,也正是在那一年,IMDB被封,有部分用户转移至时光网。如今看来,由于网络监管而促使的网络生态变化,其实早已有之。

从2011年开始,时光网便经历多次改版,其专题内容开始向泛娱乐方向发展,触角伸及音乐、时尚、娱乐等领域;与此同时,影评和群组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而这样的改变,恐怕很难被老用户认可。

“迷影气质丢失殆尽”——一位知乎网友如此诉说其出走时光网的缘由。与此同时,一直被认为是时光网潜在对手,同时也是同期兴起的豆瓣,影评优势渐显。

不过,此消彼长也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新浪微博(2009年)和微信(2011年)的相继发布,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而以博客为标志的web2.0时代,逐渐没落。

处于信息爆炸的环境,人们已经不再习惯深度阅读,时间和内容的碎片化成了标志,直观的的数据评分和短而美的影评成了用户的首选。相对而言,豆瓣更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时光网恰恰在此时频繁改版,逐渐削弱了原有的用户粘性。

当然,时光网也在寻求着转型。其于2011年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并于2013年上线了在线选座业务。

根据艾瑞指数查询可知,比之同期的豆瓣,时光网的下载量不足其七分之一。可见时光网的转型慢了一步。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以在线票务为例,时光网入局也不算晚。公开资料显示,2012-2015年,电影在线售票份额实现了从18.4%至65.4%的迅速增长。

在这其中,是席卷整个行业的O2O风潮和烧钱大战。然而时光网并没有加入票补大战,这也使其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的竞争力。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统计数据,在2015年国内在线票务网站中时光网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5.61%。

在其“佛系”竞争的背后,是猫眼、淘票票、微影们经过几轮的烧钱大战和兼并收购,进入寡头时代。在此之后,猫眼和淘票票也并不满足于只做票务市场,从评分、资讯,到渗入上游制作,他们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加速前进。

而时光网在在线票务竞争中被落下,也并未完全接入移动互联网基因,因而逐渐失去了其曾经的地位。

回想2016年,当时光网CEO侯凯文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在采访中回应过:时光网不会做9.9元的票务。他并不觉得低价对电影行业是一种帮助,反而是一种伤害。

而如今,当票补被有关部门频繁叫停,当硝烟弥散,我们看到的是又一个时代的远去。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转,拥抱万达为新生

仔细想想,其实时光网似乎从未与所谓的时代热潮相拥。与其说它是识时务者,不如说它是先天下者。

在当年优酷、土豆等网络视频火热之时,它选择了电影网站市场这片空白之地,从而获得了品牌和人口红利;只是在后来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努力维持着坚守自我与开拓创新的平衡,但难免会顾此失彼。

如果要说其再一次的开拓创新,大概就是在衍生品领域。但是处于今时今日的环境之下,这条路或许要艰难许多。

2015年,时光网上线了正版电影衍生品电商平台—时光商城,创立正版授权、原创设计电影衍生品品牌“影时光”。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而正是衍生品这点,被一直在寻找互联网基因的万达看中。就在这一年的8月,万达宣布战略投资时光网20%的股份。仅仅一年之后,万达院线(万达电影)就以2.8亿美金全资收购了时光网。

一时间,关于万达的这笔生意是否能赚,成了媒体分析的热点。或许对于万达而言,时光网是完整其生态版图的一部分。毕竟在同一年,万达也推出了自己的衍生品品牌——“衍生派”。

而对于时光网来说,在错失了几次转型契机之后,似乎也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这一领域。这点,从2016年时光网CEO侯凯文十年来首次公开露面为衍生品站台,就可见其对此非同一般的重视程度。

一位此前在时光网工作过的员工也表示这是时光网现阶段的主要业务。那么,前景如何?对比在国外能有70%的收入占比,国内的衍生品市场还处于一片尚待开发的蓝海。毕竟,美其名曰衍生品,必然是由电影而生,也就是需要在前期阶段就介入。这点,对于国人而言并不是普遍意识。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而衍生品市场是否能兴起,和整个电影市场的成熟度有关,也和观众的消费习惯有关。相较之下,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盗版的冲击是一方面,原创力的薄弱是另一方面。

时光网被万达收购之后,从表面上来看,是万达超8000万的线下会员和时光网上亿的用户的资源融合,是万达衍生品实体店和时光网线上商城的结合。

不过,线下会员和线上用户的转化率和融合率有多少?时光网纵然拥有万达衍生品实体店的所有经营权,但其对于实体店经营经验的掌控度如何?至少这两年来我们似乎无法从更多公开资料去得知结果。但有知情人士透露,其实时光网的线上资源和万达的线下渠道融合的并不好。

我们可知的是,在2016年刚刚和万达结合之时,侯凯文曾在采访中透露,“时光网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得益于衍生品销售额4、5倍的增长,今年全年已经实现盈利。”其中,《魔兽》和《长城》衍生品的售卖,功劳不小。《魔兽》甚至为时光网带来了上亿的收益。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由此可见,衍生品的开发也得需要有可延展性的IP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原创性也是衍生品开发的一大要点。

此前,时光网引以为傲的是其拥有好莱坞六大的IP授权。但是随着阿里、腾讯的相继入局和各自签约,这已不是其独特优势。要想脱颖而出,就得着力于自我的创意,赢在源头上。

除此之外,就像此前的电影在线票务大战,衍生品的出路或许也在于彻底地拥抱移动互联网,走电商之路。因而,即便是拥有上万亿可开发的市场,时光网的压力并不小。不过,正因为市场潜力无穷,可能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去等待。

此外,时光直播也是在这之后时光网推出的一项新业务。不过,正如“时光网”的媒体属性,时光直播也不是那种靠网红和流量撑起的直播,其更偏向于传统媒体的直播版。虽是面向C端,但其有更偏向于B端的属性,或许收编于各大电影的营销和推广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十二年兴衰起落,你还记得时光网吗?

时光网最新的动作,是今年1月份上线的全新的兴趣社交平台“侃侃猩”。这是一款融合了AR表情评价体系、电影沉浸式体验和视频社交等创新互动产品。可以看到,时光网与时俱进地拥抱了人工智能时代。但是,在现阶段,这款产品的声量显得更小。

总而言之,不管是衍生品,还是直播等时光网的最新业务,其似乎还在探索真正的价值之路。回溯其过去的十二年,虽然形成了媒体、电影推广、会员社区、衍生品、直播的电影生态闭环,但细想想,在如今豺狼虎豹的竞争环境下,时光网好像并没有一项足够具有说服力的业务。

其曾经靠之起家的和电影有关的行业资讯也在被猫眼、淘票票分食市场,影评也早已在历次改版中被沉寂。比之同样在商业化道路上不算顺畅的豆瓣,至少能以评分和影评屹立于行业,时光网赢在了全面,却输在了特色。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一路慢行的时光网要做的或许是找到更为清晰的商业模式,懂得顺势而为,壮士断腕;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亦或是人工智能的便利。

时光一去十二年,总有兴衰和起落。最后能让观者记住和留恋,方是赢家。

本文来源于自互联网,不代表n5网立场,侵删。发布者:N5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5w.com/331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N5网N5网管理员
上一篇 2020年9月16日 23:44
下一篇 2020年9月16日 23:45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电话: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