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故事到抖音随拍,中国社交真的没有“故事”?,怎样创建自己的博客

本月 21 日上午,抖音宣布“随拍”功效将于 8.1.0 版本下线,用户将无法继续拍摄、浏览其他人的随拍内容,用户可在“设置-历史随拍”中查看自己的历史随拍。

它由今年 1 月 15 日上线的定位多闪作为承载,主打生涯纪录视频,仅对私密密友开放,并会在公布72小时后消逝,与 Snapchat 最早开发的 Stories(故事)玩法一致。

从本质上讲,这宣告了又一个试图成为“中国Snapchat”的产物走向殒命。

为什么这么说?

Snapchat 于 2013 年 10 月上线 Stories,它仅有密友可见,且会在 24 小时后自动删除,支持照片、视频和 Gif 花样。

上线半年后,借着一系列社会事宜走红。停止 2014 年 6 月,用户天天会看 10 亿个 Stories,甚至逾越了阅后即焚的照片/视频。

于是,“讲故事”成了已往几年的社交赛道的必修课。

Facebook 先后将 Stories 移植到 Instagram、WhatsApp 以及 IM 产物 Messenger 中;短视频鼻祖 Vine、职业社交平台 LinkedIn 甚至 Skype 都已上线类似功效。

海内方面,微博于 2017 年 4 月开启“故事”功效内测;去年 12 月,微信大版本更新的 7.0.0 上线“时刻视频”;再然后即是今年 1 月的抖音“随拍”上线。

不外,墙内墙外却是两种光景。相较于外洋偕行的屡试不爽,从驻足熟人关系链的微信,到半熟人关系链的微博,再到脱离熟人关系链的社交媒体抖音,海内的“故事”讲得却一起崎岖。

中国社交到底有没有“故事”?

一、压力的本质是价值冲突

在微信及其掌舵人张小龙的“布道”之下,社交产物早已言必及“制止”、“压力”等字眼。

这一观点实在并不是中国特色。

在著作《群体性伶仃》中,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论述过这么一个结论:

“我们时常感应伶仃,却又畏惧被亲密关系所约束。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那就是我们有人陪同,却无须支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相互毗邻,同时也可以相互隐身。”

一言以蔽之,特克尔以为社交网络的本质是一种“自我中央主义的单薄社交”:

1)社交网络能更以自我为中央

社交网络不仅总能在打开手机后,率领用户完成一次从现实场景的逃离,营造一种“永远有人陪同”的安全感。

2)社交网络是“人设”评价系统

点赞、谈论、转发等种种社交行为,降低了维护一段社交关系的成本。它们就像《黑镜》中的一次次打分,推动用户尽力塑造一个“完善人设”。

我们外面上有了对社交体验的掌控力,但反过来也将评价尺度交到了别人手中。

亲友、同事、客户……大部分人的社交网络承载了种种差别的关系链,各自又有着截然差别的评价系统,由此带来对“完善人设”庞大的评价尺度。

在外界看来,Snapchat 就降生于这样的靠山之下:

随着 Facebook 的走向普及,怙恃、先生、各路亲戚都成为了年轻一代的“密友”。Facebook 不仅不再是酷的代名词,甚至连发什么都成了头疼的问题。

于是,上手门槛高,主打“阅后即焚”的 Snapchat 自然成了年轻人的乌托邦。

但,只是这样吗?

二、“洋故事”解不开压力

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Snapchat 之以是乐成“偷袭珍珠港”,相当主要的因素是 Facebook 在切入移动互联网时慢了一拍。

梳理昔时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彼时的 Facebook 正处于向移动端转型期。好比,2013 年 7 月的《连线》杂志便撰文,提出“只有移动才气拯救Facebook甚至互联网脱离所谓的“断点”,从而让Facebook免于缓慢而痛苦的走向“殒命”。

为什么会泛起这种情形?

餐厅有哪些营销手段?学会这三招,比打折促销还管用!

有个极为要害的先决条件是,美国电信业的壮大基础,短信以极低成本得以普及。以是,PC 互联网时代的刚需并不是即时通讯,以是 Facebook 这类社交网络(SNS)产物首先迎来发作。

总的来说,Snapchat 的乐成实在有两方面:

1)乐成卡位“移动即时通讯”市场

在移动互联网崛起时,Snapchat 本质上与 Facebook 重新站在了统一起跑线上,面临的都是移动端的 IM 产物需求。

2)对于真实社交场景的高度还原

“阅后即焚”比起 Facebook 那种会“留下痕迹”的机制加倍靠近现实:两个人碰着便轻松纵情地聊上几句,至于聊过什么,绝不会被“小本本”记下来。

而将眼光回到海内,情形恰好相反。

我国移动通讯与互联网普及有极长的重合期。以是,社交产物最早乐成的不是 Facebook 这类 SNS 产物,而是 QQ 这类 IM 产物,解决的是电信运营商没解决的即时通讯问题。

这一惯性也被延续至移动互联网阶段,QQ 与微信相互打配合,一边承接 PC 互联网时代的 IM 关系链,一边踩准产物创新点和节奏打造新的关系链。

以是,为什么一直没有“Snapchat”:

1)强关系的 IM 产物的既有社交压力实在已经被分流

怙恃尊长人手一个微信,年轻一代被 QQ 的新颖个性的社交功效所拴住,双方各自的社交关系链条已经发生了自然区隔。

2)移动互联网普及后的下一个手艺浪潮尚未到来

参照昔时 Snapchat,新的手艺浪潮实在是一段窗口期。它意味着让新旧势力重新站在统一起跑线之上。而当下的手艺迭代幅度并不能摇动 QQ/微信的基本。

以是,自力的“中国Snapchat”始终未能降生。

三、“故事”拉不来增进

上面讨论了为什么“中国Snapchat”没能降生,那么为何将 Stories 作为加分项也不灵?

这背后的一个要害在于,欧美国家很早就实现了家用手持 DV 的普及,这也催生了厥后的 Youtube。以至于欧美国家对于视频的消费体现出两大趋势:普及化、多样化。

1)普及化,体现在以视频作为素材纪录生涯

无论是家庭录像,照样近两年兴起的 Vlog,在“对着镜头语言”这件事上,海内一直尚未发生成熟的秘闻。

2)多样化则在于,成熟的 PGC/UGC 内容消费文化

相较于外洋有 Youtube 作为基础,并已经试探出成熟的收入分成模式,最近甚至兴起由影戏公司主导的精品短视频。

海内早年由于缺乏内容生产土壤,土豆等 UGC 平台落败使得行业陷入阻滞;而提速降费带来的短视频消费潮,也早已有微博等平台先行探索,实现了商业化的无缝衔接。不仅视频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也仍以投放头部生产者为主。

换言之,海内尚没有成熟的 Stories 内容的消费土壤。

有个经典的脸色包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后头是“微博的你”,出现的是穿着情趣内衣“骚断腿”,正面是“朋友圈的你”,出现的则是西装革履一脸严肃:

从微博故事到抖音随拍,中国社交真的没有“故事”?

这背后说明的原理在上文已经聊过,关系链熟人比例越高其“社交压力”就越大。

这就导致了这么一个悖论:

在能够基于点赞、谈论等社交反馈平台中,当下并没有成熟的 Stories 生产消费土壤作为承接。

而在已经形成空气的社交媒体(抖音)中,UGC 内容既无法竞争过 PGC(有 MCN 作为保障)内容,又无法获得熟人社交关系链的点赞、谈论作为反馈,最终也会由于缺乏获得感损失动力。

本文来源于自互联网,不代表n5网立场,侵删。发布者:N5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5w.com/12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N5网N5网管理员
上一篇 2020年6月14日 01:10
下一篇 2020年6月14日 01:10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电话: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